【导读】时间不会证明一切,但会让人看清一些东西。3年来,在一些国家和地区,对于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“有色眼镜”被慢慢摘下。从所谓“中国版马歇尔计划”到“跟上‘一带一路’发展的列车”,“一带一路”这首大合唱的海外回响,越来越和谐悦耳。
江西人事考试网同步未知考试信息:2017公务员面试热点:“一带一路”海外回响,更多内容请关注(江西华图/江西人事考试网)!
加入官方交流群()获取更多招考信息和备考资料。
时间不会证明一切,但会让人看清一些东西。3年来,在一些国家和地区,对于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“有色眼镜”被慢慢摘下。从所谓“中国版马歇尔计划”到“跟上‘一带一路’发展的列车”,“一带一路”这首大合唱的海外回响,越来越和谐悦耳。
5月14日至15日,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,“一带一路”再次成为了国际舆论场中的热词。
巴基斯坦《国民报》近日发表评论员文章,对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进行了预告;美国《美中时报》在预告的同时,还回顾、阐释了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发表的背景;西班牙《侨声报》,则在头条位置醒目地刊登着“‘一带一路’最高级别全球峰会议程敲定”字样……
来自西方的“转音”
社会公众不可能都亲历国际大事,媒体提供的信息便成了公众认知世界、构建认知的一个基础。因此,国外主流媒体对于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报道和评价,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国际社会对此的认知。
从前期看,一些西方媒体对于“一带一路”的报道采取了质疑乃至否定的态度,认为“一带一路”的最终受益国是中国,“一带一路”是为了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、“重新划分中国的势力范围”而采取的行动。
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郑华统计研究了2013年9月~2015年9月的美国《华盛顿邮报》和《纽约时报》两家印刷媒体对“一带一路”的报道,其中一些报道在形容中国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时,采用的词汇包括“雄心勃勃的”(ambitious)或“坚定自信的”(assertive),透露出美国一些人对中国发展强大的担忧;一些文章在新闻标题中出现“冲突”(strife)、“不安定的”(restive)等词汇,或在文中出现“歧视”(discriminate)、“不满”(discontent)等词汇。
不过,正如美国学者威廉·琼斯所指出的,国际社会对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欢迎会对美国产生影响。随着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不断推进与持续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,西方媒体的看法也正在改变。
“‘一带一路’是游戏规则改变者。”4月17日,美国福布斯网站记者韦德·谢泼德在他的专栏中评价说,“一带一路”将对激活中欧交通发挥巨大潜力。这已经是谢泼德过去两个月来就“一带一路”撰写的第十篇专栏文章。这些文章是在他实地走访“一带一路”沿线热点国家和地区之后发表的。
美国《华尔街日报》发表的文章从侧面指出“一带一路”促进全球化的作用,表示在美国和英国等国出现反全球化思潮之际,中国希望打造一个庞大的基础设施网络,这一网络将覆盖全球2/3的人口。
美国《波士顿环球报》网站近日发表了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·萨克斯的文章,认为中国提出“一带一路”重要倡议,目的是建设连结亚洲各地以及亚洲和欧洲的运输、通信和能源基础设施。一个重要的受益群体将是处在西欧和东亚之间的地区,包括俄罗斯和中亚的大部分地区。
英国路透社则指出,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计划,将在包括铁路、港口和电力网在内的基础设施项目上投资数十亿美元。
沿线国家的“共鸣”
作为身处其中的沿线国家媒体,其报道的重心更多放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带给本国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。经贸视角则是大部分涉及“一带一路”报道的主要视角,多突出经贸合作成就和合作意愿。
俄罗斯塔斯社援引中国驻俄大使的话表示,“‘一带一路’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战略对接已取得早期收获。俄参与‘一带一路’建设的前景广阔,未来双方在对接过程中会取得更多实实在在的成果。”
白俄罗斯工业部长维塔利·沃夫克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实施,正为白俄罗斯与中国的合作带来更多可观成果。他以白俄罗斯与中国吉利公司建立合资企业为例说,2012年签署的投资合同规定联合汽车厂每年可生产6万辆汽车,一旦年销量达到5万辆,则汽车厂可将生产能力扩大到12万辆,这一切都意味着由此创造新的就业岗位。沃夫克认为,白俄罗斯与中国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下的工业合作前景非常广阔,看好两国在新的机械制造项目上的发展前景。
2016年,为推动新加坡企业深入了解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新加坡《联合早报》与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联合推出了“一带一路”专网。新加坡总理公署部长陈振声表示,“一带一路”倡议致力于建设和加强区域性互联互通、推动国家之间基础设施建设合作,秉持互利共赢的信念,构建全方位和多层次的互联互通网络,希望“一带一路”专网为促进新加坡和中国的合作发挥推动作用。
此外,卡塔尔《祖国报》、《中东报》,沙特阿拉伯《金融消息》、《阿拉伯新闻报》,也门通讯社等都对“一带一路”的经贸促进作用进行了关注。
舒缓纠结的“音符”
在“一带一路”的“大合唱”中,也曾存在一些纠结的“音符”。
其中较典型的是印度。2015年,印度新闻网站《第一邮报》发表文章称“一带一路”放大了中国和巴基斯坦“包围”印度的威胁。这种误解存在于一些印度学者和媒体中,正如印度国防研究分析学院高级研究员嘉格纳特·潘达所说,从贸易角度来说,“一带一路”倡议非常迷人,可鉴于政治原因,印度不能参加。一些印度人对于“一带一路”的矛盾心理可见一斑。
但值得注意的是,随着中国提出的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在海外得到越来越多的响应,印度的态度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。
印度新德里电视台近日说,鉴于这么多国家的领导人出席这个高峰论坛(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),印度不能忽视“一带一路”倡议。印度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斯里纳特·拉加万此前在《印度斯坦时报》撰文谈到,印度在次大陆推动经济一体化的表现未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,新德里应该重新考虑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中的姿态。如果拒绝面对现实,印度会丧失改写亚洲格局的机会。
3月23日《印度教徒报》就印度对于“一带一路”的态度进行了反思。文章指出,中国一直对印度深度参与“一带一路”持欢迎态度,真正重要的问题是,为什么印度一直把自己困在角落?印度需要重新审视其政策,搭上“一带一路”这趟车。
一直对“一带一路”不甚积极的日本,最近的态度在转变中。近日,日本媒体披露,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决定派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前往出席5月在北京举行的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。另据《日本经济新闻》报道,二阶此次访华还可能会带安倍的亲笔信,与他随行的包括政府相关人士和日本最大经济界团体“经团连”会长榊原定征等人员。
过去,对于中国的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日本官方鲜有表态或响应。日本国内舆论对“一带一路”显得疑虑重重。有些日本媒体在宣扬“中国威胁论”的同时,还把中国的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与“马歇尔计划”、“珍珠链战略”相提并论。
而最近在汇总各大日媒报道的《日本时报》英文网站上,搜索关键词“一带一路”,可以发现日媒的“口风”正在微妙调整中,从开始担心中国“展示肌肉”到“担忧日本置身其外会错失基建订单”,再到建议“日本应重新考虑加入亚投行”。
据《金融时报》网报道,5月2日,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在横滨的一个活动上说,亚洲基础设施需求非常大,仅靠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等原有机制难以满足需求。他表示,中国主导创设亚投行,亚洲内外许多国家加盟这一机构,这是件好事。他还表示,亚投行通过激活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,将促进良性竞争,有利于加速经济增长。
更多内容尽在赣州人事考试网_赣州公务员考试网(http://ganzhou.huatu.com/)。关注赣州华图官方微信(ganzhouhuatu),新浪微博@赣州华图,获取最新考试资讯。